钢铁行业最近热点不断。钢价上涨,行业整体扭亏为盈,与此同时,去产能进展没有达到预期,一些钢铁企业债务缠身。去产能任务能否完成?如何看待针对我国钢铁,国外频频使出的贸易救济调查?经济之声记者今天采访了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巡视员夏农。
上半年,钢铁去产能只完成了今年目标任务的30%左右。而前七个月,也只完成了目标任务的47%,仍然没到一半,这是不是意味着去产能遇到了什么困难?全年压减粗钢4500万吨的任务,还能否完成?对此,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巡视员夏农表示,钢铁去产能下半年会加速,以确保完成任务。
夏农:(今年)时间已经过一半了,到现在也没过半,确实说明化解产能过剩任务非常艰巨,还有很多实实在在、扎扎实实的工作要做。因为化解产能过剩不光是去产能的问题,有职工要妥善安置的问题,有资产要妥善处理的问题,几个方面综合考虑,要稳妥推进,但目标一定要完成。下半年必须要加速,去产能有一个部级联席会议制度,这几次开会,而是是电视电话会进行部署,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一定要确保完成今年的任务。
钢铁去产能的过程中,企业债务问题也不可忽视。那么,现在行业的债务水平有多高,有没有针对性的化解措施呢?
夏农:由于钢铁企业资产规模很大,负债率是比较高。在化解过剩产能中,这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,一旦这个问题处置不好,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,甚至区域的金融风险。所以,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这个问题。总的想法是通过兼并重组、资产重组、破产清算等等的方式方法,妥善解决好债务问题。
在我国钢铁行业努力去产能的同时,有的国家反而通过“双反”调查等形式的贸易救济,打压中国钢铁产品。今年上半年,中国出口产品一共遭遇65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,平均差不多每三天就有一起,其中的一些就涉及钢铁行业。比如,美国就在“双反”调查的基础上,启动了“337”调查。对此,夏农明确表示,中国钢铁出口不存在倾销行为。
夏农:我们国家去年的板材销售价就是3600元每吨,远远低于出口价格。所以说在贸易过程中,我们根本不存在倾销,企业是完全有利润的。我们国家钢铁工业的竞争力,根本还是来自企业的竞争力,而不是政府的补贴。实际上从全球范围来看,型化的、最现代化的钢铁装备,基本都在中国。
夏农指出,钢铁贸易源于进口国的需求,本质上是供需对接的市场行为。
夏农:钢铁贸易、钢材贸易,本质上还是一个市场行为,贸易能够发生,能够进行,本质上还是源于进口国的需要,也是源于进口国消费者综合比较了性价比等因素以后,自主选择的。你没有优势能为他带来好处,他不会进口的。我们国家的钢材产品实际上和进口国在很多的产业上,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,给进口国相关的下游产业,给相关的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。